河 西 走 廊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河西走廊位于黄河以西,东起乌鞘岭,西至星星峡,北面是浩瀚无垠的荒漠无人区、南边是终年积雪覆盖的祁连山。在这东西长约1100 公里的狭长的通道上,有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片绿洲,这四片绿洲像四个跳板一样,接力着人们从古到今形成了这个东西方向的贸易通道。我们纵观中国历史,在浩瀚的历史典籍里,从汉唐到元末明初,这1100年,是中国开疆拓土的1100年;这1100年,是各少数民族深度融合的1100年,突厥、匈奴、吐蕃、月氏、党项等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多民族的中华民族;这1100年,是整个中国与西域国家进行政治、经贸、军事、文化交往的1100年。而这1100年的历史主轴贯穿了河西走廊,成就了河西走廊最为辉煌的时期。
東 来 传 教
古代丝绸路上,各国使节、商贾、求法宣教的高僧,
都在潜移默化的做着影响中原文化的这件事情。
一任接一任的传播佛教
法成法成生年不详,关于法成的身世,在敦煌遗书P.4640《吴和尚赞》、P.4660《译经三藏吴和尚邀真赞》和P. 2913《译经三藏吴和尚道真赞》有记载,法成是吐蕃人,出生于吐蕃贵族管氏(vgos)家族,因此又称管·法成(vgos chos grub),后来他的弟子把“vgos”译成“吴”,因此称他为“吴和尚”。吐蕃占领敦煌以后,法成可能奉赞普之命或受沙州吐蕃军政长官邀请,远离故土奔赴敦煌。法成来到沙州后,驻锡永康寺,弘法译经。法成通晓藏、汉、梵文,据上山大峻先生考证,法成有藏译著作20部,本人著述2部,汉译著作3部,并且有《瑜伽师地论》讲义记录。从他所译经卷尾题看,他不仅翻译佛经,而且参加所抄经卷的校阅工作。法成毕生心血献给了敦煌的佛教事业,由于艰险的交通条件和民族、语言等隔阂,吐蕃本土关于法成业绩的记载并不多,但法成对古代敦煌佛教事业的贡献将却通过藏经洞出土汉藏文遗书得以彰显,他是藏汉文化的使者,更是校阅大师、翻译家。藏经洞
是谁,什么时候,为什么封闭?敦煌第17窟是闻名中外的藏经洞,光绪二十六年五月二十六日(1900年6月22日)由住在莫高窟下寺(即三清宫,今藏经洞陈列馆)的道士王圆策发现。第17窟位于坐落在莫高窟南区北端的第16窟甬道北壁,窟室坐北向南,高约3米,平面约2.8米见方,覆斗顶。北壁设横长方坛,坛上塑高僧洪䛒{bian音同辩}像一尊。南侧面画衔花双鹿,西侧面画双履。北壁画双树,树上挂书囊和水瓶,树下画近侍女与比丘尼。
近侍女着圆领长衫,腰束带,一手持杖一手托巾,比丘尼手执团扇。西壁嵌有大中五年(851)洪䛒告身敕牒碑,其余壁面未施彩绘。
洪䛒是活跃在中晚唐时期的一位高僧,张议潮收复河西后,曾遣比丘悟真等赴长安报信,被唐王朝敕封为京城内外临坛供奉大德兼河西释门都僧统摄沙州僧政法律三学教主,并赐紫衣。1965年10月,在对洪䛒像进行调查时,发现塑像背后内部有一个盛装舍利的布袋,由此推测该像为洪䛒的真容塑像。塑像高94cm×74cm ×60cm,身覆田相袈裟部,神态庄重自然,眼角刻有鱼尾纹,鼻翼两侧塑法令线,两唇紧闭,两耳亦如常人。塑像为圆塑,在塑造技法上,不遵循佛教在塑造佛像时的相好表现,因此推测该像是一尊肖像,大概是洪䛒圆寂前后由其弟子们制作。
关于藏经洞封闭的原因和时间,未留下确实可依的文字记载,学者们根据各种资料提出了许多假说。如避难说、废弃说以及书库改造说等等,其中最有影响的是伯希和提出的为躲避西夏进攻的避难说。1908年,伯希和在对藏经洞大部分文书作了调查后发现,藏经洞内最晚的纪年文书为宋太平兴国(976-983)和至道(905-997)年间(现
今发现的最晚的纪年文书为宋咸平5年,即公元1002年),
而且窟内没有发现一件西夏文经卷,因此推定藏经洞的封闭与西夏进攻敦煌相关,时间在公元1035年之前。
|東京|上海|
OK WORLD |OK▪ワ-ルド
© 2019-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