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嘉峪关的故事
冰道运石
冰道运石
嘉熔夹城门道的石条采自北山(黑山)。工匠们在山里凿好后发现人根本抬不起来,连车也拉不动。眼看工期将近,大伙都很担忧。若要耽误工期,脑袋可就难保了。大家都急得像热锅上的妈蚁,忽然山顶一声闷雷,从白云中飘下一匹锦纲,众工匠赶紧接住,只见上面有几行字若隐若现,大家看后忧然大悟。滴水成冰的冬季到了,众人从山上往关城修一条路,上面泼水,立刻冻成了冰道。将石条放在冰道上轻轻松松地就运到了嘉峪关城下,不但没有延误工期,反而提前了很多天。众工匠为感谢上苍的护估,在关城附近修建庙宇供奉神位,后来这里也就成为工匠出师后必须参拜的地方了。
山羊驮砖
嘉峪关减所用的砖,都是在四十里以外的地方烧制的。砖烧好后,用牛车拉到关城之下,人背至城上。由于城高马道坡度大,工人们都累得要死。一天,一个放羊的孩子来到这里玩耍,看到这个情景,灵机一动,解下腰带,两头各捆上一块砖,搭在山羊身上,然后一拍羊背,驮着砖的山羊一溜小跑地上了城墙。工人们看了又惊又喜,纷纷效仿,很快就解决了运砖上墙的难题。
这些故事带有很大的传奇色彩,其实都是老百姓民间劳动智慧的结晶,只不过未见于正史记载,时间长了大家难免添油加醋地将其神奇化。山羊驮砖的故事在河南少林寺和西藏布达拉宫的修建中都有流传,也可看出山羊驮砖登高的可能性。
一砖定城
传明正德年间,有一位名叫易开占的工匠,精道九九算法。只要经他计算过的工程,用工用料十分准确。易开占负责嘉峪关的工程预算时,监修官要他计算嘉峪关用砖数量,易开占经过详细计算后说需要某某块。监修官依言发砖,双方商量好 如果数目不对,哪怕多一块或少一块,都要砍掉易开占的头,并罚众工匠劳役三年。工程竣工后,发现还剩下一块砖。监修官大喜,正想借此克扣易开占和众工匠的工钱.易开占却不慌不价地说那块砖是神仙所放,是定城砖不能动。一动城楼便会塌掉,监修官听过也不敢再追究。直到今天,这块砖还保留在嘉峪关城楼之上,也成为嘉峪关一景。
天下第一雄关
穿行在河西走廊的人们将左宗棠和他的兵士们栽种的柳树称为“左公柳”。历经一百多年的岁月风霜,古老苍劲的左公柳至今仍存,绿柳浓荫依然造福于今日的河西百姓。
公元1880年5月26日,68岁的左宗棠命军土抬着他的棺材兵出嘉峪关,沿河西走廊前往哈密。五年前,清廷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全权主持收复新疆的行动。左宗棠的湘军仅仅用了三年时间就收复了除被沙俄占领的伊犁地区外.新疆的所有失地。他在写给家人的信中坦露心怀∶"此时西事无可恃之人,我断无推卸之理、不得不一力承担。"沙俄见左宗棠抱着决一死战也要收复伊犁的气势,不得不通过谈判签下《中俄伊犁条约》,将伊犁地区归还中方。凯旋的左宗棠,实现了林则徐对他的期望。他站在嘉峪关城楼上,豪情万丈地写下了"天下第一雄关"的牌匾。
公元1881年,嘉峪关正式开埠通商。
当时世界背景
古老的关城在修建了数百年之后,终于向世界敞开了大门。
战争与和平。是河西走廊永恒的主题
探索与建构。是河西是廊时断时续的乐章
当左宗棠等明智的清朝官员在竭尽全力,令中国追赶西方的步伐时,西方人早已在新航路的开辟、资产阶级革命、产业革命的推动下,完成了资本上义世界体系的构建。
他们请楚地意思到,人类已进入了一个新时期、世界将要逐渐纳入一个整体,探索地球上未知的土地。了解所有神秘的国家,成为势不可当的世界潮流。
“丝绸之路”的名字由来
从19 世纪中期开始,西方世界的探险者们就络绎不绝穿越沉寂的河西走廊,向东进入这个庞大的中央帝国。
1868年,德国地质学家李希霍芬踏进河西走廊。他首次将穿越中国西部的古老商路命名为"丝绸之路"。
欧洲国家对中国西北地区的考察活动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达到高潮。来自西方各国的"探险队"、"考察队"有十几支。
揭开面纱
其中有∶
从事间谍侦察、后来成为芬兰总统的马达汉;
发现西夏古城"黑水城"遗址的俄国探险家科兹洛夫;
还有发现"居延汉简"的瑞典科学家斯文·赫定;
和让敦煌文物蜚声世界的英国学者斯坦因、法国汉学家伯希和等等。在到达肃州时,斯文·赫定和斯坦因都曾专程去寻找鄂本笃的墓,但他们未能如愿。斯坦因感慨道∶"每经鄂昔日所过诸地,未尝不追想鄂本笃及其坚忍不拔之气概。
真实记录
西方探险家或许怀着各种各样的目的来到河西走廊,但摄影术却冷静而客观,留给后人无可复原的真实。
这张照片记录了一个冬日的早晨,大雪覆盖嘉峪关的景象。嘉峪关西城楼已毁于战火,左宗棠所书匾额也已经遗失。
城墙边上破败的房屋,是河西走廊在 19世纪所遭受磨难的缩影,只有经历了300 年风霜的嘉峪关主城楼,还保留了它属于帝国往昔辉煌时代的威严。
莫理循
拍下照片的人名叫莫理循,时任英国《泰晤士报》驻北京记者。他是清帝国覆灭前夕,最后一位走入河西走廊的外国人。
在莫理循的西部之行中,他拍摄了近千张照片,捕捉到了古老帝国在变革时期的脉动.留下了清帝国治下西北地区最后的景象
从兰州到嘉峪关、每隔 10里.都有烽火台和瞭望塔的遗址。虽已失去了边防的功效,它们似乎还在静静地注视着来往于河西古道上的人们。
命运的走向
衣衫褴楼的男女老幼,有着被风沙雕琢过的面孔和身躯。他们平和地望着镜头。他们的生命,早已和西北苍凉、辽阔、坚实的自然风貌融为了一体。
茫茫苍生的盛衰枯荣,在莫理循的镜头中.凝结成历史瞬间的永恒影像。透过这些黑白影像,人们能够清晰感受到河西走廊上的沉寂和蕴藏的希望。伫立在河西走廊上的莫理循,凝望着无边无际的沉寂苍凉,他的内心深处或许已经隐约意识到∶在波涛汹涌的历史长河中,这条封闭衰落中的大通道,正是清帝国命运的走向。
剧变
当一些人聚精会神,凝注于过往沧桑痕迹的时候,另一些人正在等待、酝酿着一场巨大的变革。就在莫理循完成西北之行一年后,中国爆发了辛亥革命。这场震撼中外的革命不仅推翻了清帝国的统治,也让中国从两千多年的封建桎梏中解脱出来。一个新的时代来临了,中国的大门彻底开启,全新的思想观念将蓬勃兴盛,唤醒西部沉睡已久的灵魂。河西走廊即将登上前所未有的风云舞台,在剧烈的动荡中,不断接受洗礼,将广袤的西部土地与这个国家未来的命运紧紧相连
河西走廊也即将迎来前所未有的新生。
致谢
Japan Student Services Organization
日本学生支援机构JASSO
The Japan Society of Hong Kong
香港日本文化协会-EJU
联系我们
Tripok-xu@139.com
021-5283-0800
|日本東京|中国上海|
© 2019-2025